
教育部近日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凤凰策略,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。
《通知》立足教师减负工作实际,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,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、清单管理督查检查、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“白名单”制度、严控借调借用教师、精简数据填报、完善课后服务保障、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,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,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、规范化、长效化。
此次推出的措施颇为具体: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“白名单”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,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;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;上级机关、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;不得安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;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“弹性上下班制”……
上述措施中凤凰策略,有的涉及一直以来反映强烈的教师负担,无论是进校园活动,还是教师借调现象,都可谓是典型;还有的涉及对完善工作制度的呼吁——教师工作向来被视为具备“弹性上下班”的条件,但过去鲜有学校作出类似尝试。
教师负担一直备受关注,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相应的报道。上月底,一则反映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留言出现在红网“问政湖南”栏目上,随即引起公众关注。不少班主任在社交媒体上现身说法,此后媒体的跟踪报道披露了更多细节——相关机构调研显示,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推出政策为中小学教师减负,但不少教师仍然感到负担较重,其中承压最大的首推班主任。具体来说,媒体报道提到,班主任不仅要迎接各项检查,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,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,还要负责课后服务和家长工作,强制关注公众号、转发、点赞等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更让班主任们疲于奔命。
《通知》明确要求精简数据填报,无疑是为班主任减负的一次精准尝试。
按理说,问题屡屡被曝光,有关部门应该跟进解决,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。教师负担问题由来已久,讽刺的是,有的教师负担竟然源自教育部门的安排。
今年2月,中央层面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,其中一个案例就发生在教育领域——某地教育局2024年5月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安全专项工作,把应由专业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摊派给学校,把防溺水工作台账作为校长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倒查的重要依据,非教育教学事务、过度留痕要求加重了中小学教师负担。
显然,为了达到预期目标,需要统筹推进教师减负工作,什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,什么事不该由教师承担,该有一个大致规范,对此需要教育部来统一制定。
此次《通知》既是对各地问题的汇总,同时也是对教师减负的一次经验总结。值得注意的是,2019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了《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》。两相对照不难发现,《通知》的亮点在于,具体要求方面力求量化,而且文件的落实方为地方教育部门。
可见,在教师减负已持续多年的情况下凤凰策略,如今的政策更追求实质成效。为教师减负早已成共识,更关键的是制度能否落地,以及如何落地。
冠达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